Skip to Main Content

Category: 新闻稿

张文宏、卢山共话国际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的耕耘之路

Jason HU:卢教授,张教授,是否能请您为观众介绍一下您的专业领域以及你目前的研究工作? 张文宏:感谢Taylor & Francis Group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介绍研究领域的机会,我也非常高兴能够与对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及学术出版感兴趣的朋友们共同交流。首先,由于COVID-19的出现,传染病(这个学科)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重要。实际上,我们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展开了(对传染病的)研究工作。我们在上个世纪初成立了传染病科室,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几乎是中国研究传染病和抗生素中最重要的科室。对传染病的研究覆盖了抗药性、细菌感染还有病毒性肝炎。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我们开始密切关注新发传染病。我个人在肺结核研究方面也开展了很多工作。目前,中国在病毒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癌症方面依然挑着很重的担子,因为该类型的疾病后果非常严重。另外,在肺结核和耐药菌感染方面,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这个领域是我们临床实践中的一堵高墙。所以,未来整个世界在已知的典型流行传染病领域,如肺结核、肝炎和艾滋病毒等,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新发传染病方面,出现了很多新发病症,例如COVID-19 和其他冠状病毒所引发的新发传染病。这些病毒可以跨越物种传染给人类,对这类病毒的研究与攻关至关重要。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很高兴可以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以及其他由Taylor & Francis Group出版的期刊当中;作为编委会的成员,我们也非常欢迎大家踊跃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上。 卢山: 首先,我要代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的主编闻玉梅院士感谢Taylor & Francis Group组织本次对话活动。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科学家。我的研究主要围绕疫苗尤其是新型疫苗的研发所展开。三十年前,我是最早提出DNA疫苗概念的科学家之一。从那以后,我一直在进行持续优化基于核酸的新型疫苗的研究工作,比如DNA和RNA疫苗,它们在很多方面非常相似。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开发预防艾滋病、流感以及广泛的新发传染病的疫苗,比如非典以及导致了COVID-19的SARS-CoV-2。   Todd Hummel:张文宏教授,您刚才谈到了传染病领域非常不易的发展历程。请问是什么激励您深耕于这个领域?您对刚加入这一领域并从事研究和工作的学者和医生有什么建议? 张文宏:在中国,在我所从事的传染病相关工作中,很多传染病依然存在很高的死亡率。由于很多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所引起的,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找不到任何能够治疗或治愈疾病的有效药物。我认为从事传染病领域研究的学者和医生,他们的研究工作对于找到所有传染病的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在这一领域,我想对我的同仁们说的是我们需要并应该做更多的研究,为解决新问题探究新方法。传染病是一个古老又新颖的领域,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并将其与临床相结合。从研究中总结经验,找到新发病原体。目前,COVID-19还在全球传播中,我们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更多后续的问题   Todd Hummel:卢山教授,请问您认为学术界在抗击COVID-19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卢山:全球学术界在抗击COVID-19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反应速度和反应范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惊人局面。与COVID-19相关的论文数量非常多,发表在《科学》、《自然》上的论文大多数都和COVID-19有关。谈及到学术界的作用,我具体总结为如下六个部分:第一个是对感染性质的快速识别。一周到两周之内,中国就鉴定出了病毒和病毒序列。这个反应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第二个,正如张教授所说,试剂盒一个月内就出现了。并且出现了多样化的版本和类型,现在甚至还有唾液试剂。在6-8个月的时间内,很多公司参与并生产了如此多的迭代产品,这在医学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也从未发生在对抗任何疾病上。更别说在传染病领域,因为以往人们对传染病领域的关注度不高。 第三个是我们对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是什么过程导致了疾病?例如,在非常早期,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刊登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Hypothesis for potential 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infection–a review of immune changes in patients… 更多信息 >

全球新冠疫情凶猛反弹, 听听张文宏医生和病毒科学家卢山怎么说!

Q1:非常感谢两位教授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从各自的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请介绍一下您的专业领域以及您目前的研究重点。 张文宏: 感谢Taylor & Francis 出版集团为我们提供机会,介绍我们的工作,我也非常高兴能够与对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及学术出版感兴趣的朋友们共同交流。 首先,由于COVID-19的出现,传染病(这个学科)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重要。实际上,我们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展开了(对传染病的)研究工作。我们在上个世纪初成立了传染病科室,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几乎是中国研究传染病和抗生素领域最重要的科室。对传染病的研究覆盖了抗药性、细菌感染还有病毒性肝炎。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我们开始密切关注新发传染病。我个人在肺结核研究方面也开展了很多工作。 目前,中国在病毒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癌症方面依然挑着很重的担子,因为该类型的疾病后果非常严重。另外,在肺结核和耐药菌感染方面,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这个领域是我们临床实践中的一堵高墙。所以,未来整个世界在已知的典型流行传染病领域,如肺结核、肝炎和艾滋病毒等,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新发传染病方面,出现了很多新发病症,例如COVID-19 和其他冠状病毒所引发的新发传染病。这些病毒可以跨越物种传染给人类,对这类病毒的研究与攻关至关重要。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很高兴可以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以及其他由Taylor & Francis出版的期刊上;作为编委会的成员,我们也非常欢迎大家踊跃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上。 卢山: 首先,我要代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的主编闻玉梅院士感谢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组织本次对话活动。 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科学家。我的研究主要围绕疫苗尤其是新型疫苗的研发展开。三十年前,我是最早提出DNA疫苗概念的科学家之一。从那以后,我一直在进行持续优化基于核酸的新型疫苗研究工作,包括DNA和RNA疫苗,它们在很多方面非常相似。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开发预防艾滋病、流感以及广泛的新发传染病的疫苗,比如非典以及导致了COVID-19的SARS-CoV-2。   Q2:冬季来临,大家比较关注COVID-19的趋势和情况,可否请两位介绍一下COVID-19在中国、美国及全球的情况? 张文宏: 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COVID-19在中国的情况。请卢山教授介绍美国和全球的情况。 现在(2020年9月底),中国几乎没有本地病例。我认为抑制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只有两种策略。一种策略是中国所实施的尽可能在疾病传播的早期阶段,从根本上阻断并消灭病毒。第二种策略是积极应对我们与病毒共存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完全阻止病毒在本地的传播。 今年年初,COVID-19在中国传播的早期阶段,我们调查清楚了病毒传播中心和全国的基本情况。中国的疫情最初爆发于武汉。早期由于医疗资源太过紧缺,导致很多人感染疾病而死亡。我们采用了十分严格的策略和方法来阻断病毒传播:封锁城市并关闭居民社区,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追踪患者,最大限度地提高检测能力,建造隔离病人的方舱医院。通过上述这些方法,我们在中国实现了阻断病毒的传播。 目前,如果某个城市出现了小规模的疫情爆发,我们采用的方式是立即封锁社区并追踪病人,最大限度地检测出患病地区每一个人的健康情况。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四个星期内控制疫情。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以一个月为有控制期,然后我们逐步开放整个社区,进而开放整个城市。所以,在中国,目前我们的本土的新冠感染案例几乎为零。 从全球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很难采取类似的措施。在全球范围内,我认为一方面我们应该制定疾病高峰期实施社交隔离的相关策略与措施;另一方面,在未来,疫苗的研究和使用非常重要。卢教授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疫苗专家,我也想听听他对新冠疫苗看法和评价。 卢山: 谢谢大家。我可以补充一些美国方面的信息。在我的记忆里,任何公开声明中都没有涉及到我所说的如下内容,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在美国,我们经历了三次疫情爆发。 第一次是在一月底到二月初,得益于及时有效地监测和控制,病例不到100例。 第二次大约在三月初开始,这波疫情让人措手不及,主要发生在与全球交通往来较为密切的大都市区,比如纽约、新泽西、加利福尼亚和西雅图等地。因此,第二波疫情破坏力很大,在四月左右,出现了疫情的顶峰,病例逐渐减少。 第二波疫情尚未完全平静之时,第三波疫情开始。我认为这些病例有可能来自南美洲或中美洲。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南方的州病例更多,南加州的病例也比北加州多。这与流行病学演变相吻合。另外,重新开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好消息是,我认为第三波疫情的顶峰已经过去了。坏消息是,我们观察到小量病例在全国各地的出现,而内陆各州在第二波疫情中并未出现太多病例,我预测这在未来会成为新常态。 这与全球范围内的情况是一样的。我认为,从全球范围来说,疫情正在从欧洲和亚洲蔓延到全世界。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印度和南非。 在今年早春,我曾经与张文宏医生讨论并预测过疫情的趋势,顶峰会过去,但病例仍将继续存在,病毒也将渗透到偏远的地区和村落。因此,未来的病例可能无法清零,这就是难点和挑战。 我们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发表了三篇文章,第三篇很快即将上线。文章运用数学模型对每个地区和国家进行分析,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共同的趋势,但每个国家的结局又存在差异。我们认为无论人口多少,传染源是什么,即使模型动力学完全相同,疫情的爆发以及控制措施还是很不一样的。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为对抗新冠疫情持续不懈地做着积极的贡献。最终大爆发可能不再存在,但能持续观察到低规模到中等规模的疫情爆发,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如何与病毒共存。 与此同时,疫苗的研发工作也正在开展。我是做疫苗的人,我同意疫苗十分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甚至认为疫苗没有那么重要。当感染数量达到峰值时,疫苗很容易产生控制效果,疫苗将非常有效,接种就能取得控制。但对低规模的感染而言,疫苗很难产生效果。所以病毒就像是从瓶子里出来的妖怪,很难收回。 如果回顾疫苗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病毒被消灭了。很多病毒一旦进入人类社会,很难被控制或消灭。即使在有疫苗的情况下,我认为必须配合公共卫生部门的控制措施,社会需要发展新的方法来应对病毒。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学习保护社会环境,保护自己,与病毒共生。   Q3:张文宏教授刚刚提到了中国在抗击COVID-19过程中的很多有效措施和方法,请问张教授,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传染病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更多信息 >

对话张文宏医生和卢山教授

Taylor & Francis 出版集团非常荣幸地对话权威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EMI)的主编卢山教授和副主编张文宏教授,二位教授作为最了解新冠病毒、对抗新冠病毒的中流砥柱代表,与我们共同探讨了新冠疫情发展和科学的价值,也从期刊创办、规划与发展等方面分享团队近十年的耕耘之路。 权威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的主编卢山教授和副主编张文宏教授,二位教授作为最了解新冠病毒、对抗新冠病毒的中流砥柱代表,与我们共同探讨了疫情发展和科学的价值。通过此次对话,您将了解到: 二位教授有关传染病领域的深入研究 COVID-19在中国、美国及全球的情况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传染病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 学术界在抗击COVID-19中所发挥的巨大价值和作用 作为权威国际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的主编与副主编,卢山教授与张文宏教授将从期刊创办、规划与发展等方面分享团队近十年的耕耘之路。通过他们的分享,我们可以全面详细地了解到: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的投稿和审稿流程及方式 期刊主编团队对预印本服务器的看法 学术期刊在应对当今的科学和医学挑战时承担的重要角色

研究证明母乳喂养可预防儿童白血病 最佳时间为7~9个月

主编推荐语: 该研究讨论了一种儿童白血病的疾病相关性,可对其进行改正以预防这种致命疾病的发生。这类与健康有关的研究非常必要,全世界的读者和研究人员都非常关心。 儿童白血病是发病率最高的儿童恶性肿瘤,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三分之一。近年来,儿童白血病的治愈率已大大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达到90%,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愈率达到60~70%。但许多患儿因放疗和化疗而长期患有并发症,包括肥胖、代谢综合征、神经认知发育受损、内分泌失调及社会心理障碍等,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儿童白血病的一级预防尤为重要。 研究已经发现,母乳喂养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哺乳期长短与超重风险呈负相关;母乳喂养每多一个月,患病风险就会降低4%。出院时没有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20年内患糖尿病的风险会高出33%。母乳喂养不仅对孩子有益,对母亲也有好处。它可以降低母亲患乳腺癌、卵巢癌和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然而,儿童白血病的确切病因和母乳喂养对癌症的保护作用仍不明确。 一项研究调查了中国的儿童白血病与母乳喂养之间的关系。湖州师范学院的研究人员于2008年3月至2017年4月在浙江省儿童医院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对象包括958名被诊断患有白血病的儿童和785名健康儿童。 该研究是我国首次证明母乳喂养对儿童白血病具有保护作用,特别是7~9个月的母乳喂养效果更好。母乳喂养时间过久并不会降低患白血病的风险,这可能与哺乳期营养成分的差异有关。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蛋白质、乳糖、矿物质含量和乳汁密度均呈下降趋势。晚乳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对婴儿无益处。 目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只有37%的6个月以下的婴儿接受纯母乳喂养,而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数字甚至更低。由于配方奶粉的使用,婴儿的肠道微生物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反应。与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发现了大量的自然杀伤细胞,这表明他们的免疫系统更为成熟。 此外,母乳喂养婴儿的胃中pH值更有利于α乳白蛋白的吸收,而α乳白蛋白可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婴儿配方奶粉不能模仿母乳的一系列保护特性,而由于母亲和婴儿之间的相互关系,母乳适合婴儿。母乳喂养的保护作用可以用来为预防儿童白血病的发展提供新策略。 原论文题为《Protective effect of breastfeeding against childhood leukemia in Zhejiang Province, P. R. China: a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发表在Taylor & Francis旗下《Libyan Journal of Medicine》期刊 《Libyan Journal of Medicine》是一份同行评议和开放获取的国际医学期刊,旨在通过发表不同医学学科的高质量医学研究来促进健康和健康教育。     2017年影响因子:1.656

口腔真菌是造成儿童龋齿的凶手吗?

龋齿是最可预防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儿童患病率极高,尤其是在某些社会弱势群体中。在澳大利亚,55.7%的6-8岁儿童和63%的9岁儿童承受着这种慢性疾病的负担。预防和早期干预对龋齿的治疗至关重要,这有赖于对口腔中存在的微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细菌在龋齿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认识,大量文献表明某些细菌是龋齿的主要病原体。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龋病的病因比以前认为的要复杂得多。遗传分析表明,龋齿不是由单一的细菌(变形链球菌)引起的,而是一种多微生物疾病,与口腔微生物组成的整体变化关系密切。口腔微生物组的定义是“在人口腔中或在其相邻延伸部分(例如在扁桃体和咽喉)的所有微生物”。然而,大多数对口腔微生物组的研究仅集中在细菌上,已知有超过700种细菌群存在于人类的口腔中。目前,相对细菌而言,很少有人知道真菌对口腔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其对口腔健康及龋齿的影响。 口腔真菌群落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这种真菌已被证明可导致新生儿患上口咽鹅口疮,同时也是假牙佩戴者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粘膜炎的罪魁祸首。因为在儿童早期龋齿中发现了大量的念珠菌,所以真菌被认为可能会造成龋齿。然而,尚不清楚这种关联是否直接。目前的文献表明,真菌可以参与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并可能导致龋齿的发生。真菌能够粘附在一系列表面上,产生多种分解代谢物,干扰宿主的免疫系统。白色念珠菌具有耐酸性和产酸性,其原因是真菌H+-ATPase具有高耐酸性和排出有机酸的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pH值。白色念珠菌还具有分解蔗糖,葡萄糖和乳糖的能力。此外,念珠菌能够侵入牙本质小管,与变性胶原蛋白结合,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导致牙齿硬组织脱矿和溶解。与变形链球菌相比,它们具有更强的溶解羟基磷灰石的能力。对大鼠进行的研究表明,当动物接种白色念珠菌并喂食高蔗糖或葡萄糖饮食时,念珠菌可引起龋齿。通过研究口腔微生物中的真菌,可以深入了解真菌,特别是念珠菌在龋齿中的作用。 为了研究真菌对龋齿的影响,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学者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将真菌作为的儿童口腔微生物的一部分进行研究。这份研究发表在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的刊物Journal of Oral Microbiology上,该研究以17个有龋齿和无龋齿儿童为研究样本,评估了这些儿童的口腔菌群,结果表明,儿童口腔菌群中含有46种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最丰富,不论是否龋齿,在所有样本中普遍存在,表明该菌种可能不会导致龋齿,这与迄今为止该领域的许多研究结果不同。虽然口腔健康的儿童与患有龋齿的儿童的整体真菌多样性相似,与龋齿状态无关,但研究发现龋齿影响了特定真菌的数量。与龋齿患儿有3种富集菌种相比,牙齿健康儿童的菌群丰富度显著更高,有17种之多。无龋齿和有龋齿各自的菌种丰富度有明显差别,虽然这些菌种可能是澳大利亚人口特有的,但该研究结果表明,真菌在口腔健康中发挥作用。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Oral Microbiology 2017年影响因子:4.444         内容简介 Journal of Oral Microbiology是该领域第一个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发布关于口腔感染的病理、毒性、寄生相互关系以及免疫学研究。期刊欢迎讨论口腔感染性疾病全球议程的研究,也欢迎提出新治疗策略和预防或改进现有策略的文章。

Back to posts

回到页首

We are using cookies to provide statistics that help us give you the best experience of our site. You can find out more in our Privacy Policy. By continuing to use the site you are agreeing to our use of cookies.